亞洲歸主模式

1 缺陷的福音策略

過去二十年新加坡教會成長驚人,但是許多初信者都顯出嚴重缺陷,例如:

家麗在受洗時講見證,談到她在基督裡的信心,但是她毫無喜樂。我們發現她仍然配戴護身符以求平安。

婉華正在聖經學院就讀,她六年來不斷受噩夢所困擾,以至患上嚴重的憂鬱,同時亦為自己缺乏屬靈的素質而擔心。她頸上戴著兩條巫術項鏈,是因為好玩而買來戴的。

淑儀並不相信巫術,但基於對祖母的愛及尊敬,參與了祖母葬禮中一些巫術儀式。從此以後她不斷受到邪靈恐怖的騷擾。

偉成及淑琴為基督教工作者,多年膝下無子,但找不出身體方面的原因。唯一可能是中了巫術,原來偉成的媽媽在媳婦身上下了咒,一旦破解咒語後,媳婦便生了一個健康的小寶寶。

靜妍十年前信主,之後便一直為恐懼感及脅迫症所困。她童年時已被「過繼」給觀音,並一直參與祖先崇拜,但她信主時並未改去舊習,以至過去的捆綁亦未斷絕。

處在這種巫術捆綁下的基督徒,生命很枯乾、常感挫敗、並充滿恐懼。其實上述的種種困擾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們如何去做。

大部分的宣教士採取西方傳福音及栽培的方法,例如「福音四定律」及「如何與神和好」。這些小冊子,曾經幫助千萬的基督徒放膽見證,但是在印度教、佛教、道教、萬物有靈教、巫術充斥的社會中,這些小冊子卻十分不適合了。

2 現代福音策略的缺陷

I 對罪有不正確的定義

在印度教、佛教及道教中道德規則是次要的教義,故對罪的定義就與基督教大為異趣。「錯誤」是指違背了社會上應盡的責任,例如認為不能與不同階級的人通婚或中國人認為不能與同姓的人通婚。因此「罪」這詞對他們並不具有特別意義,而且與聖經中的定義大相逕庭。

宋尚節是三十年代中國一位偉大的傳道人,他明白要對「罪」下一個適切的定義。於是他主領聚會時,會帶一副黑色的棺木,以作為靈性死亡的象徵。他從棺木中取出一條一條的紅布條,寫上不同的罪:如納妾、吸鴉片、欺騙、拜偶像、卜卦等等。當他讀出每一個罪行時,他要求犯該罪行的人舉手認罪。

一位年老的牧師告訴我們說:「我舉了十次手之後,在神的面前已熱淚盈眶,深知自己是個罪人。」

如果我們願意看到我們所帶領信主的人能夠站立得穩,好像宋尚節帶領信主的人一樣,則我們對罪一定要有如同聖經中一樣清楚的定義(請參申十八9-16;加五19-21;啟廿二15;弗五3-5)。

II 膚淺的悔改

對罪的觀念模糊會導至膚淺表面的悔改,亦會導致對赦罪及得解救膚淺的體驗。悔改不能夠草率倉促而成,大略的認罪是不足夠的。

在亞洲這個社會中,最好的方法可能是用「忠誠」這個概念來解釋悔改,就好像耶穌對那位富有的少年官的用法一樣。悔改就是斷絕所有其他效忠的關係:例如假神、靈媒、護身符、占星術、算命、天宮圖、掌相、數字等。

一位年青的印度人深深被邪靈所困,慌亂地向我們求助說:「你們的神能夠拯救我嗎?」接著他又問:「若他能救我,我可否仍然繼續拜我的神?」

在決志信主的時候,一定要一樣一樣地、徹底地將所有不合神心意的行為改過及棄絕,應有的步驟為:先找出自已的罪(用一個清單記錄)及承認,然後認罪,宣佈棄絕,並將所有異教的物品摧毀,那樣做能使異教的能力被破壞,最後懺悔者得到赦免及潔淨。

我們當然知道悔改是一個繼續不斷的過程,聖靈也不會一了百了的處理所有的問題。但是,我們已發現在決志信主時若對罪有更完全的清理,信徒會更健康、更強壯,這不是墨守西方福音策略方式下歸主的信徒所可比擬的。

III 錯將知識當福音

「真理」常被誤解成為一連串的教條,而相信正確的教條便可「成為基督徒」了,這是因為採用進口的福音策略而帶來的通病。這種方式使信徒誤以為認識有關神的事便等於認識神。

基督徒當然應該使用信心,但基本而言基督教不是以信念為主,而是以關係為主;是向基督效忠,而非對一套教義的認可;因而通常最有效的福音見證是個人的見證。

3 許多現代福音策略都太過強調人

進一步而言,傳福音是一場屬靈的爭戰。我們愈來愈清楚看到這是一場光明國度與黑暗國度之間的衝突。許多現代的福音策略卻僅以人為中心。

我們所爭奪的,不僅是人的心智,也是他們的靈魂。遮蔽人心靈眼睛的鱗片一日不被除去,人就一日維持在屬靈盲目的地步。我們的第一場戰事不是要校正人對真理錯誤的觀念,而是求取釋放撒但所擄獲之人的心靈。

當我們與慕道者談道時,我們發現歌羅西書裡的國度神學遠較啟示錄三章20節更絕對、更完全,因為後者常被普通兼容並蓄的眾神論者誤解為只要接納基督,便可將之並列入他們所效忠的其他對像之中。

印度勞工深信巫術,多為文盲,他們對福音的抗拒眾所周知,有一些本地同工在這些印度勞工中傳福音,並發展出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傳福音的人探訪家庭、傳揚福音、為病人禱告,當他們看到任何正面的反應時,他們開始很詳細、很個人化的禱告,如求神捆綁所有的神祇、邪靈、護身符的力量以及慕道者家中的巫術,或者盼望神將遮蔽聽者心靈的鱗片脫落,他們亦會禱告,求神攔阻任何可能惡意阻撓聽者決志信主的親人或鄰居。

同時,他們鼓勵慕道者將有病的親人或朋友帶回家,並為他們禱告,使得人們可以看到神能力的彰顯。這種見證,加上他們奉主耶穌的名已捆綁了邪靈,都有助於準備人的心,幫助他們對基督作出回應。

我們亦發覺這種方法對受過高深教育的新加坡專業人士一樣有效,他們雖然未必如印度勞工般極端受巫術的影響,但他們同樣是在邪靈的捆綁之下。

4 聖靈受到忽視

福音派的書籍中鮮有提到聖靈及他能賦與人過得勝生活的力量,信徒通常信主很久以後才有這方面的教導,以致許多初信者靠自己的力量掙扎求存過其基督徒生活,產生灰心及挫敗感。在信徒決志時,我們通常教導他們救恩的確據並非基於個人的感覺,而是基於神的話,但我們疏於教導聖靈復興的大能。如此我們可能製造出一種負面的效果,因為人們可能以為應該沒有任何感覺才對。因此我們無意中降低了他們的期望,也消滅了聖靈的感動。

我們在信徒決志時,若與他們一同禱告,求聖靈充滿,並信心十足地保證他們由此開始,他們的生活將煥然一新,往後便會有更穩固的生活、更少懷疑。我們如此宣佈固然需要信心,但同時亦在初信者心中建立了信心及期望,因而導致聖靈能在他們心中自由運行。如此他們對得救的確據將同時建立在個人的經歷及神的應許上。

5 從已知的需要著手

耶穌差遣他的門徒時,他不斷賜給他們趕鬼、治病、傳神國的福音的使命及能力。一般而言,福音派人士是先傳道後醫治或趕鬼的,但耶穌並非一成不變地照這個次序去教導或實行。另一方面,我們有時亦淪於操縱他們以開傳福音之門,強加己意於人身。

對大多數的亞洲人來說,對宗教的信心建立於其能力而非其教義之上。他們在有需要時呼天喚地,求神拜鬼。因此,我們著手傳福音,最好由他們所感受到的需要開始。

若我們奉靠基督的能力解決他們所感受到的需要(例如:疾病、邪靈附身、經濟破產、婚姻破裂、絕望等),我們會發現他們對我們所傳的信息更加有心聆聽。換句話說,我們照他們的意思著手。當他們在危機中經歷了主,親身體驗他的愛及能力時,他們對耶穌基督開始產生深切的感恩及效忠之情,也更如饑如渴般想要更加認識他。

陳先生被敵人及警察追逐,在恐懼中逃亡,但得到神奇妙的幫助,聖靈在他心中作了美妙的善工,改變了他,使他成為一個熱切渴慕讀神話語的人,同時給了他一顆熱心,願意幫助如他一般受困的人。

本文作者為 Keith and Linnel Hinton

6 回應

首先,例如「福音四定律」等工具在世界各地都曾是領人歸主的有效工具,信徒若正確使用它傳達信仰,可以領對方到達一個決定接受或拒絕基督的地步。但若要完全達到理想的果效,僅此工具是不夠的,我們亦有許多不同的資料。

有些人僅僅介紹對方認識基督,就此不再繼續與他們聯絡或是繼續栽培他們,在如此情況之下信主的人,若任由其自生自滅,便很容易產生作者前述的一些問題。

我知道許多人在年輕時信主,當他們大學畢業後,便消失於教會之中,這種問題屢見不鮮。作者在上面所提出的問題就是源於這個原因。然而,我們也應該知道, 新加坡人面對巨大的壓力,他們追求財富、物質及地位。許多大學畢業生均屬於此類,因此放棄他們基督徒的本分。

其次,作者所介紹的工具亦如其他福音策略的工具一樣,有賴於使用的人如何用它。許多人對邪靈的作為和捆綁人心的屬靈爭戰一無所知,因此,當他們向人介紹耶穌基督時,自然便不會提及。

另一方面,許多人的確會顧及到這一層面。我在印尼經歷過許多這方面的事。其他學園傳道會的同工在泰國及非洲亦有類似經歷。我發現對大多數學園傳道會的同工而言,這都是一個很陌生的層面,他們不知如何有效地處理有關巫術或其他屬靈爭戰的事情。我是少數對此有認識者之一,我也曾在宣教課程中教授有關這方面的心得。

第三,知道我們傳福音的對象是處於何種景況之下亦十分重要。許多亞洲或非洲人離不開祭祖觀念,對護身符或巫術等十分熟悉。許多人身受邪靈影響渾然不覺。

然而亦有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他們完全不相信亦不從事這樣的信仰。他們通常對福音的信息有所回應,認為那是他們所追尋的答案。

當我們想到新加坡時,往往認為她是一個十分西方化的城市,故在傳福音時疏於注意到屬靈爭戰這因素。然而,許多中國人及馬來人的背景均充滿了許多屬靈捆綁, 因此在思考他們歸主的模式時,對這一方面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

第四,過去許多宣教士去到宣教工場,認為人若接受基督,便大功告成,對方生命中任何撒但的勢力或影響亦應自然得到解決。許多學園傳道會同工亦持此看法。而美國神學院的教導促成這種結果。

然而,我亦看到大勢已變。「耶穌傳」這部影片在泰國常被播放作為傳福音工具,我們的同工進到村落中,趕鬼、醫病、帶領許多人歸主。這對我們在美國的同工有很大的影響,導致他們對屬靈爭戰提出前所未有的問題。

回應者為Roy Rosedale

本文譯自 Keith and Linnet Hinton 'Conversion Patterns in Asia' in Evangelical Mission Quarterly, Jan, 1989, 蒙允許使用。

7 問題討論

當你傳福音時,你要對方回應到什麼地步,才相信他真正得救?

本文對你最大的提醒是什麼?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