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講章大綱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委派工作

經文:可六7-44

金句:「耶穌叫了十二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可六7

引言

大我們跟隨耶穌和門徒的腳步,從迦百農一直到拿撒勒。這一章開首的經文(可六  1-6 )可以稱之為「耶穌遭受拒絕」,拿撒勒人被耶穌的說話和行動觸怒了。這就是世界對於耶穌的反應。我們也可以預計門徒在世界將要遭到相似的對待。

一、眾聖徒的基本原則(可六7-11)

1)   完全簡樸的生活方式  (  可六  8-9)

2)   完全聖潔的生活方式  (  可六  8)

3)   完全嚴謹的生活方式  (  可六  11)

二、眾聖徒的基本宣講(可六12-1330-31)

1 )信息  (  可六  12)

2 )行動  (  可六  7)

3 )職事  (  可六  7)

4 )神跡  (  可六  13)

三、眾聖徒的基本比喻(可六32-44)

1 )耶穌所揀選的,為要回應世界的需要(可六  41 )

2 )耶穌所破碎的,為要回應世界的需要(可六  41 )

3 )耶穌所給予的,為要回應世界的需要(可六  41 )

結語

耶穌依然揀選我們,差遺我們出去。我們必須讓祂打散自己,才能夠成為別人的祝福。

33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委派工作

經文:可六7-44

金句:「耶穌叫了十二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可六7

引言

我們跟隨耶穌和門徒的腳步,從迦百農一直到拿撒勒。我們將要看見耶穌差遣門徒出去,委派他們傳福音的使命(可六  7 )。

這一章開首的經文(可六  1-6 )與主題並沒有多大關係(可六  7-44 ),這一小段文字可以稱之為「耶穌遭受拒絕。」我們清楚看見拿撒勒人,也就是耶穌家鄉的人(可六  3 ),他們因耶穌的說話和行動(可六  3 ),「被觸怒了」( skandalizo )。我們在這裡看見的,就是世界拒絕耶穌。他們經常為耶穌的教訓感到震怒。他們經常被耶穌的說話和行動絆倒和被觸怒。若說要最好的準備來承擔耶穌所指派的事奉,就是預先知道我們在世界上將不為人接納。這些必然不是:

1.  鄙視的態度——「這不是木匠嗎?」(可六  3 )。木匠( teknon )是從事木製用具的工人,不單是工人而已,而是屬於工匠之列。在古希臘文中,這字是用於制船工人或建屋工人,甚至可以是建聖殿的。對於從事這行業的人,根本毋須要有任何貶視的態度。

2.  批評的態度——「這不是……馬利亞的兒子嗎?」(可六  3 )。事實上,當耶穌被稱為「馬利亞的兒子」,即是說約瑟已經離世,這也可以解釋了為什麼耶穌要待到卅歲才開始祂的工作(參看路三  23 )。耶穌承擔照顧弟妹的責任,直到他們有能力供養自己為止。家庭是一項遭批評態度的原因;我們從耶穌引用一句諺語中得知(可六  4 )。我們必須注意,與我們相熟的人也一樣能成為我們的祝福。

3.  冷漠的聽眾——「耶穌就在那裡不得行什麼異能」(可六  5 )。再一次,「他也詫異他們不信」(可六  6 )。正如孫德生  (J.Oswald Sanders)  說:「不信常常會阻礙全能者。」這是一個清楚的警告,當我們讀神的話語時,必須讓祂在我們生命中作工!

一、眾聖徒的基本原則(可六7-11)

我們再次留意十二位門徒。他們如今受耶穌差遣,「兩個兩個」地差出去(可六  7 )。再一次,耶穌叫十二門徒到祂面前來,然後才將他們差遣出去。從以下的經文中,我們很容易看出眾聖徒生命若干基本原則。這必須是:

1) 完全簡樸的生活方式

「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裡也不要帶錢,除了枴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只要穿鞋,也不要穿兩件褂子』」(可六  8-9 )。耶穌勸喻門徒要過簡單的生活,每一天的生活都不要被「事物」所牽累。

試想想,今天西方世界是多麼地攫取物品,很多東西是人根本不大需要的。廣告商將奢侈品易名為必需品。一名郵差送來華麗的小冊子,裡面充斥著大量超級豪華房子的照片。這份小冊子宣告著誘人的謊言,說《建築文摘》( Architectural Digest )一書可以覆蓋「人類對於美麗和奢侈的渴求。」

有時候,過分宣傳是非常可笑的。一家福音特價書室近日製作以下的宣傳標語:「當你注目在我們本月為你而設的特價貨品中,你一定會口水直流,魂魄飛昇  ……」承諾!承諾!或許,廣告宣傳最具破壞力和邪惡的地方,就是它企圖說服我們,以為擁有物質,就可以換來快樂和滿足。

「每一個宗教和哲學思潮,均承認無限量對於物質渴求並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快樂;這卻是電視商業廣告從不加以宣揚的。」廣告商承諾他們的產品可以滿足人性最深入的渴求,和並人內在對於愛、接納、安全和性的滿足。他們說,合宜的除臭劑可以帶來接納和友誼;最新款的牙膏和洗頭水,可以令人魅力無法擋;一間房屋或銀行戶口可以保證有安全感和愛。( Ronald J. Sider  , Rich Christians in an Age of  Hunger, p.40 )

2) 完全聖潔的生活方式

「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裡也不要帶錢,除了枴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 (  可六  8)  。拉比教導說,當進入神聖的建築物之際,所有世俗的東西都要留在建築物以外。這就是說,需要將「食物」、「口袋」、「腰袋」留在聖殿或會堂門外。有些人相信,當耶穌教導門徒要帶「食物」和「口袋」(可六  8-9 ),祂的意思是基督徒整個人生都是神聖的。倘若我們視婚姻、工作、家庭,都如主日參加教會崇拜般同樣神聖,這真是何等美好的基督徒生活!德拉蒙德  (Henry Drummond)  說:「世俗與神聖二分是一種混淆,不是一種對比。」我們需要強調基督徒生命的完整本質。

3) 完全嚴謹的生活方式

「何處的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你們離開那裡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可六  11 )

自滿的教會當然不會有什麼抗議的舉動;然而,耶穌卻認為對於那些與神國為敵的,我們都要與他們抗爭。

二、眾聖徒的基本宣講(可六12-1330-31)

我們將要略過施洗約翰被斬首的一段悲劇,因為我們主要是讀門徒獲委派工作。然而,就在這段經文前後,有數節經文是與早期門徒的宣講和生活有關的:

1) 信息

「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 metanoein  ;可六  12 )。悔改是耶穌對世人緊急的呼籲,經常成為祂教導的核心。倘若你向一群眾人詢問,悔改的意思是什麼,他們大多會說:「為自己所犯的罪惡感到難過。」然而,耶穌和門徒對於悔改有更深入的意思。

在新約聖經,悔改至少有三種意思。  (1)  首先,有人必須要先意識自己的行動是錯誤的。「悔改」( Metanoia )這字,「Meta」代表「之後」;「noia」意思是「思想。」這就是在浪子比喻中,小兒子「醒悟過來」(路十五  17 )。自從他離開父親以後,他首次為自己所作的有所醒悟。  (2)   必須對錯誤的行為感到哀傷。雅典著名的巴特農神殿中,有一個祭壇是獻予「眼淚。」在這祭壇上沒有任何祭物,只有悔罪的人到來,為他們所作的錯事低頭認錯。  (3)  必須有方向的轉變。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說:「只是針對罪惡悔恨,這並不是真正的悔改。」他說:「在我們悔恨以外,還需要對神應許有真正的信心」( S.Barton Babbage  , The Light of the Cross, p.41 )。「正如有一個男人面朝著一個方向——遠離神——悔改的時候,他整個方向改變了——朝向神。悔改的意思就是轉身,朝向著另一個相反的方向」( William Barclay  , The Mind of Jesus, p.50 )。悔改是遠離罪惡,朝向神。

2) 行動

「耶穌叫了十二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可六  7 )。在這一章中,我們看見門徒兩個兩個地出去。新約聖經的行動是 Kononia ,而不是個人主義的。

3) 職事

「耶穌叫了十二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可六  7 )。經文再一次強調基督徒生命的完整本質。這職事主要處理  (a)  人屬靈的層面。人是需要「悔改的」(可六  12 );  (b)  人情緒和心理的層面——「又趕出許多的鬼」(可六  13 );  (c)  人肉體的層面——「用油抹了許多病人」(可六  13 )。

4) 神跡

「治好他們」(可六  13 )。這職事的結果就是,耶穌賜予的能力達到了正面、肯定的效果。耶穌為門徒委派任務,他們則看見任務完成。然而,今天我們看見事工、信息、行動和職事仍然得著祝福。我們應該肯定新約聖經中祝福成為清晰的期待。有多少時候,主的子民在即將得到賜福和得勝時都放棄了!

1.  舉例說明

當職事以後,有一段相聚和匯報的時間——「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裡,將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可六  30 )。門徒第一次從宣講事工中回來,感到十分興奮。然而,他們過於忙碌了——是因為來往的人多(可六  31 )——因此,耶穌帶門徒休息一會。在這裡,我們看見:

「他就說:『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可六  31 )

有目標的間歇——「來」(可六  31 )

個人的間歇——「你們」(可六  31 )

私人的間歇——「到曠野地方去」(可六  31 )

平靜的間歇——「歇一歇」(可六  31 )

三、眾聖徒的基本比喻(可六32-44)

然而,休息的時間並沒有很多——「眾人看見他們去」(可六  33 )。他們知道耶穌的去向,「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裡,比他們先趕到了」(可六  33 )。任何單獨與主親近的時間都需要珍惜,因為這些時間往往十分短促。群眾的需要給耶穌帶來挑戰(可六  34 ),耶穌施行了新約聖經中一個奇妙的神跡,餵飽五千人(可六  44 )。

神跡不但顯示出真理的原則(神以超自然方法行事),而且神跡同樣是真理的比喻。就讓我們視神跡為比喻,為了回應這世界的需要,讓門徒知道三個重要的真理。

1)耶穌所揀選的,為要回應世界的需要

「耶穌拿著」(可六  41 )。今天,我們極需要明白呼召作事奉的本質。看見神以不同方法呼召人作服事,當祂發出邀請的呼召時候,有些人清晰地、客觀地聽見神的聲音,有些卻是主觀地聽見神的聲音。

南丁格爾( Florence Nightingale )作見證說:「一八三七年二月七日,神向我說話,呼召我服事祂。」南丁格爾聽見的呼召並不是內在的啟示,如同聖女貞德( Joan of Arc )所聽見的,乃是一種外在的聲音,直接以人的言語向她說話。

2a.  舉例說明

2b.   舉例說明

2)耶穌所破碎的,為要回應世界的需要

「擘開餅」 (  可六  41)  。這是指個人的破碎,屬於聖經教導的一部分(油從壓開的橄欖籽而出;當麥子磨成粉才烘出麵包來)。我們若要成為別人的祝福,首次需要被主破碎。

布爾  (Geoffrey Bull)  在《當鐵閘打開》( When Iron Gates Yield )一書第  40  頁說:「我生命中的貧窮和服事忽然臨到我面前,我淚流臉面、跪在地上……我為加略山的愛而哭泣。」

3)耶穌所給予的,為要回應世界的需要

「分給眾人」(可六  41 )。這就是大使命:沒有取消或廢止。

特魯布拉德  (Elton Trueblood)  說:「耶穌在福音書中比喻用的大部分物體——鹽、光、鑰匙、麵包、水、酵、火——都有共同的特質:穿透。鹽的目的就是要滲透肉中起保存作用;光是要照遍黑暗;鑰匙唯一的作用就是要解開門鎖;麵包是要在身體中融化,為身體吸收;水滲透入地殼的表層;酵發成為麵團才可以食用;火亦需要有燃料才可以不斷燃點,而要把火熄滅的最佳方法就是把它封關起來。」

3.  舉例說明

結語

我們已經讀到從新約聖經時代開始門徒獲委派的工作,而且工作並沒有停止。耶穌依然揀選我們,差遺我們出去。我們必須讓祂把我們打散,好叫我們能夠成為別人的祝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個人宣稱身體不適合從軍,因而被派往兵工廠中工作。當他逐漸走近工廠大樓時候,他看見一幅數尺高的橫額,上面寫著  IADOM  。當他走進大廈內,每幅牆也是寫著  IADOM  一字。雖然他擁有大學的教育程度,也認識好幾種語言,但他從不認識這字。當他領過工裝後,領班說:「你應該讀過這個字,也知道這字的意思吧。」他面有愧色地承認不認識這字。領班說:「很簡單的意思,就是『全仗靠我』( It All Depends On Me )一詞的縮寫。」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華盛頓山頂上,有一塊劃有標記的石頭,這是標示著一名女攀山者曾經失足而墮下死亡。她與山頂已經非常的接近,兩者就是只相差人擲一塊石頭的距離。一百步以後她就可以抵達山頂,這正是她目標所在,然而她對此並不知情。她因著大風暴而心志動搖、身體受到擊打、精神疲倦,最後更喪失勇氣。她只消一步就可以看見終點。她不能計算還有多少路程。她就在距離終點一百步之處殞命!」( H.S.Vigeveno  , Thirteen Men Who Changed the World, Ventra, Calif., p.78 )

2a.  舉例說明

布魯克斯  (Phillips Brooks)  剛踏足社會的工作是學校老師。這是他自願選擇的職業,他本人和朋友都期望著他適合這份工作。然而他卻失敗了。在波士頓拉丁學校中,同學曉得他是一個仁慈的老師,卻未能好好治理秩序。他回到家裡,非常垂頭喪氣。後來,他聽到了神呼召作全時間事奉,他聽從這呼召,而且一步步的成為一名極具影響力的布道家,在大西洋的兩岸亦享負盛名。當布魯克斯回望過去時候,他知道自己起初的失敗算不上什麼,他在當中看見神的計劃。( W.E. Sangster  , God Does Guides Us, Sevenoaks, Kent, 1934 )

2b.  舉例說明

在蕭伯納  (George Bernard Shaw)  一套戲劇「聖女貞德」中,有法國的多爾芬和貞德的一段對話。貞德直接聽到從神而來的聲音,告訴她應該怎樣做。她經常聽到這些聲音。多爾芬對此卻十分懷疑。他說:「不過是你的聲音、你的聲音而已!」「為什麼我聽不到這些聲音,我是王,你不是!」貞德卻回答說:「這些聲音也臨到你的耳中,只是你聽不到吧了。」( William Barclay,  God』s Young Church,  Edinburgh, p.10 )

3.  舉例說明

當加理博爾迪  (Garibaldi)  將要從敵軍入侵中拯救國家時,他遇見一群閒著沒事的年輕人,邀請他們加入軍隊的行列。他們回答說:「你以什麼作我們的報酬?」加理博爾迪回答說:「報酬?我不能給你任何丁點兒的報酬。我只能給你飢餓、飢渴、被逼旅行、戰爭、死亡。讓愛國的人出於真誠的內心,並不只是嘴唇而已,來跟從我吧。」( J. Oswald Sanders  , On To Maturity, London, 1962, p.102 )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