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虛己以求勝

「祂虛己以求勝」 是以馬可福音為基礎的一個釋經講章系列。它跟隨馬可福音的主題,就是耶穌來到世上戰勝罪惡。在馬可福音頭八章裡,我們看到僕人的神奇事工。接著的後七章論及救主的神奇事工。而最後一章當馬可清楚提及耶穌勝過死亡和世界時,我們看到掌權者有力的見證。

在以章為基礎的每週講章系列裡,是不可能包含馬可所觸及的每樣事情的,但每章的中心思想都由伊恩·巴克萊牧師( Ian Barclay )闡述和說明。

41 講章大綱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審判之談

經文:可十四10-31

金句:十二門徒之中,有一個加略人猶大去見祭司長,要把耶穌交給他們。」(可十四10)

引言

審判是本章主題的中心。有時它是以直接挑戰的方式出現,有時卻來得比較隱晦。

一、耶穌的性格(可十四12-16)

1 )祂的生命充滿著虔誠的參與(可十四12)

2)祂的生命充滿著仔細的計劃(可十四14)

3)祂的生命充滿著敘述的代名詞(可十四15)

二、耶穌的關心(可十四17-21)

1 )情感(可十四20)

2 )痛苦(可十四18)

3 )意識  (  可十21)

三、耶穌的盟約(可十四22-26)

1 )提供了新的視野(可十四23)

2 )應許了新的契約(可十四24)

3)作出了新的要求(林前十一25)

四、耶穌的坦率(可十四27-31)

1 )該警告的準確(可十四27)

2)該警告的聲明(可十四29)

3)該警告的保證(可十四31)

結語

今天,我們也同樣備受審判。我們是耶穌的門徒還是猶大呢?我們的生活方式正反映出我們的選擇。

41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祂虛己以求勝

主題:審判之談

經文:可十四10-31

金句:十二門徒之中,有一個加略人猶大去見祭司長,要把耶穌交給他們。」 (可十四10)

引言

審判是本章主題的中心。有時它是以直接挑戰的方式出現,有時卻來得比較隱晦。本章經文以可能拘捕和公開審判耶穌的商討作為開始  (1  節  )  ,但是經過一些事件,最後他們卻拿著刀棒把祂帶到大祭司那裡  (48  、  53  節  )  。那時耶穌仍然要面對在客西馬尼的個人審判  (43-50  節  )  。

約翰馬可就有一個光著身逃跑的不安經驗,因為他的袍子被  「捉拿他」 的人所抓著而脫掉  (51-52  節  )  。彼得經歷了否認耶穌的個人審判  (68  節  )  ,而猶大則屈服在出賣耶穌的審判之下  (10  節  )  。所以無論你讀本章的任何地方,儘是 審判之談

一、耶穌的性格

「除酵節的第一天,就是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門徒對耶穌說:  『  你吃逾越節的筵席要我們往那裡去預備呢?  』 」 (   可十四  12  、  13-16)  從這些猶太慣例事件之中,我們可以對耶穌的性格有點領略。我們可以注意到:

1)祂的生命充滿著虔誠的參與

你吃逾越節的筵席要我們往那裡去預備呢?」(可十四12)這裡並沒有假設的語氣,不是說如果耶穌要參與逾越節。事實上,耶穌和祂的門徒直到那些猶太人武力地驅逐他們那一刻, 都是無間地遵守猶太信仰的律法的

在逾越節之前,是有兩項儀式要做準備的:

a)搜尋酵母

要在整個屋子搜尋是否有酵母的存在。必須去除屋子裡所有酵母,是因為第一個逾越節是吃無酵餅的  (  參看出十二  )  。對急於逃離埃及的希伯來人來說,無酵餅有兩個好處。它可以很快的混合和烤制而無需花時間搓捏和發酵,也能很快的進食。在猶太人的語言象徵裡,酵母也代表了敗壞和墮落,這是要把它從屋裡排除的另一理由。特別是在神聖日子,例如逾越節。所以一家之主會點起一支蠟燭在全屋作檢查。

b)   獻祭羊羔

羊羔必須在殿裡宰殺。由每家的一家之主代表與其他聚餐者一起作獻祭。在猶太人的心目中,血包含著生命,所以它是神聖的。當羊羔的咽喉被割開,祭司便用一銀製的盆子把血盛著。然後盆子會由祭司們向上一個傳一個的傳到祭壇前,最後一個祭司會把血潑向祭壇。然後羊羔會被剝皮,需要的內臟和脂肪會獻上作為祭品。接著,羊羔的屍體會被退回,而且必須帶回家裡用石榴木叉著在火上燒烤。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解經問題。經過數以千計的羊羔作獻祭,通往祭壇的台階會佈滿血跡而變得濕滑。一種防滑的物質會被撒在台階上,以保護祭司和文士的安全。那物質是已失去味道的鹽,是:  「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 的  (  太五  13)  。

2)祂的生命充滿著詳細的計劃

「他進哪家去,你們就對那家的主人說:  『  夫子說:客房在那裡?我與門徒好在那裡吃逾越節的筵席  』」(  可十四  14)  。這裡的細節雖然簡短但卻生動。耶穌已經與  「那家的主人」(oikodespotes)  約定了要用他的  「客房」 ,包括逾越節聚餐所需的家俱和物料  (  可十四  14-15)  。門徒便進去  "  預備了逾越節的筵席」(  可十四  16)  。耶穌所安排的家俱包括一張餐桌、三邊有著可讓客人斜靠的椅子和一個可供燒烤羊羔的火爐。至於筵席本身,則有無酵餅、一盆鹽水  (  用來提醒客人,猶太人在埃及所流的眼淚  )  和苦的草藥  (  例如菊苣、萵苣、苦薄荷來提醒客人在埃及為奴之苦  )  。然後又有一種名為  Charosheth  的醬,那是用蘋果、棗子、石榴、果仁和肉桂枝所做的,提醒著奴隸在埃及所造的磚。餐後的四杯酒,提醒著四個應許  (  參看出六  6-7)  。如此嚴謹的象徵主義,仔細的籌備是必須的,這樣才不會漏掉筵席的任何一個重要成分。這種仔細的計劃正是耶穌性格的一部分。

1.  舉例說明

3)祂的生命充滿著敘述的代名詞

「他必指給你們擺設整齊的一間大樓,你們就在那裡為我們預備」(  可十四  15)  。門徒向耶穌說話時用了你這個代名詞  (  可十四  12)  。耶穌的回答卻用了我們這代名詞  (  可十四  15)  。福音真理的一個有趣的啟示就是研究耶穌所用的代名詞,不單在這場合,在其它時候,例如當祂教導門徒禱告,便用了我們在天上的父這詞  (  太六  9)  。

二、耶穌的關心

「他們坐席正吃的時候,耶穌說  :『  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吃的人要賣我了  』」(  可十四  18  、  19-21)  。約翰福音用了五章來敘述在樓房所發生的事情,而馬可福音則以一貫的簡短作風,只用了八節。馬可福音專注於對出賣的描述和聖餐的創立。我們在這一節裡對前者作出探討。注意以下幾點顯示耶穌的關心:

1)祂的情感

「耶穌對他們說:  『  是十二個門徒中同我蘸手在盤子裡的那個人  』」(  可十四  20)  。同樣是約翰福音為我們詳細敘述了蘸餅的事件  (  參看約十三  26)  。逾越節筵席中通常主人家會把  「蘸了醬汁的餅」 給他最喜愛的人。在馬可的敘述裡,看來所有門徒都得到耶穌的  「蘸了醬汁的餅」   。無論得到的是多是少,都代表了耶穌的情感。按著舊有的傳統,耶穌願意表達祂愛祂的門徒。

2)祂的痛苦

「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吃的人要賣我了」(  可十四  18)  。逾越節是一個愉快的聚餐,慶祝猶太人得到解放。耶穌的說話必然令慶祝蒙上一層陰影。看來有點奇怪的是,門徒對於猶大將要出賣耶穌並沒有絲毫察覺。耶穌被一個朋友所出賣,祂的信任被一個同伴所辜負了。事實上,出賣是敵人所做不     到的事情,只有朋友可以做到。

一九六八年霍利斯·沃克( J. Hollis Walker )寫了一本名為《猶大的教會》( The Church of Judas )的書。在引言裡作者說:  「這本書名為《猶大的教會》並不是因為我認為猶大是全然壞透了。從來沒有人是這樣,而是因為他愛基督,卻出賣了祂,而我相信一些基督的教會也正做著同樣的事情。」 (The Epworth Press, 1968, p.7)  我們必須小心在我們一生中,不要同樣的犯了出賣耶穌的事情。

3)祂的意識

「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  可十四  21)  。耶穌的  「去」(hupagei)  帶有  「悄然的去而不作半點聲響或激動」 的意思。耶穌就像以賽亞所預言的去,祂:  「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  賽五十三  7)  。無疑耶穌是全然意識到祂正在令預言應驗   (  可十四  21)  。這一節以對出賣者所顯示的天怒作為終結。斯韋特( H.B.Swete )有一佳句:  「神認為大愛的重要性,對那完成此大愛的媒介來說是沒有借口的。」

三、耶穌的盟約

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了福,就掰開遞給他們」(  可十四  22  、  23-26)  。猶太人和基督徒的這兩個重要餐宴有著一個關連。就是當耶穌和祂的門徒在守逾越節的時候,祂始創了聖餐。

1)提供了新的視野

「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  可十四  23)  。取代了四隻不同的杯——分離的杯  (kiddush)  、解釋的杯  (haggadah)  、感恩的杯和大頌讚前的杯  (hallel  ——如今只有一隻簡單的杯。

2)應許了新的契約

「耶穌說:  『  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  』」(  可十四  24)  。祂的身體將被打斷及祂的血將要傾出就是這些話語的保證。最明確的說法是,耶穌應允以祂自己作為祭品來換取祂子民的新解放。

3)作出了新的要求

「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林前十一  25)  。明顯地這話語是出於在樓房的聚餐上的,所以我們把它包含在這裡。有趣的是基督徒在歷史上都無間的持守著耶穌的命令。

「我們生活在城市或鄉郊的所有人,都會在同一個地方聚會,而且只要時間許可,都會誦讀使徒的回憶錄或先知的著作。在誦讀完畢後,接著是對這些絕佳的事情口頭的教導和鼓勵。然後我們會立刻站立祈禱。有人會為領會者奉上杯和餅,他拿起奉聖子和聖靈的名向宇宙的父祝謝,並為了我們得以配受這一切而感謝祂」 (  殉道者游斯丁,寫於大約公元  150  年  )  。

2a.  舉例說明

2b.  舉例說明

四、耶穌的坦率

「耶穌對他們說:  『  你們都要跌倒了  』」 (  可十四  27)  。我們現在是在橄欖山上  (  可十四  26)  ,而耶穌告訴祂的門徒那天晚上他們全都會離棄祂。耶穌所用的言語對我們來說是頗為奇怪的。

1)該警告的準確

「耶穌對他們說:  『  你們都要跌倒  (skandalizo)  了  』」 (  可十四  27)  。一個  skandalon  是陷阱的一個部分,用來捕捉野獸的。它是用以把機關觸發。當動物觸及  skandalon  ,捕獸器便彈起,動物便被捉著。真正引發門徒跌倒的原因,是當晚耶穌的被逮捕。耶穌用先知在撒迦利亞書十三章  7  節的預言來支持祂的預測。這是一個頗準確的警告。

2)該警告的聲明

「彼得說:  『  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  』」(  可十四  29)  。我們要記得,馬可的紀錄,全是彼得告訴他的。因為彼得是這些事件的中心人物,我們便能得悉一兩件有趣的詳情。耶穌回答彼得,向他保證他會三次不認祂,我們就詳細的知道,這事是在雞叫  「兩遍」 以前發生的  (  可十四  30)  。

3)該警告的保證

「彼得卻極力的說:  『  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眾門徒都是這樣說  』」(  可十四  31)  。  「極力」 (ekperissos)  這副詞只有在這裡可以找到。明顯地,這些事件在彼得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但記得耶穌警告的準確,也記得他自己聲言時的激情。彼得終生都懊悔地記得自己對耶穌的否認。否認耶穌有很多途徑,而我們對彼得的指責也許更該指向我們自己。

3.  舉例說明

結語

審判之談。在某意義上可以說審判的結果是耶穌的死亡,而在另一意義上來說審判對祂根本絲毫無損。這大抵是因為最終,受審判的不是耶穌,而是祭司長和門徒。在我們日常對耶穌的回應中,我們的生命也同樣在受到審判!霍利斯·沃克  (J.Hollis Walker)  是對的。問題是作為  「受膏的猶大」 還是  「耶穌基督」 的門徒。我們的日常生活會告訴我們的朋友,我們作了什麼選擇。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注意細節對我們生活的各方面都是重要的,缺乏這種注意會導致代價高昂的問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指出,太空穿梭機哥倫比亞號延遲第二次升空,是因為油壓系統過濾器的一處堵塞。要矯正問題需要消耗大概  25  元的油,但美國納稅人所付出的代價卻大概每天三百萬元。瑣碎的事情應當仔細留意。小心留意細節是耶穌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應當傚法祂的生活模式。  (David C. Egner  , Our Daily Bread,  Grand Rapids: Radio Bible Class, 1982, adapted)

2a.  舉例說明

一三○四年二月十二日,四十九名男子、婦女和兒童被帶到北非迦太基( Carthage )的法院,控以參與非法集會,就是在鄰近村莊亞別提馬裡進行的聖餐。他們每一個都被問同一個問題  :「為什麼你要支持一個違反王室法令的聚會?」 每一個人都用差不多相同的說話回答:  「我們不能沒有主的聖餐;這正是個愚蠢的問題,正如一個不參與主的聖餐的人還是基督徒嗎?」 這些殉道者以他們的性命來表達和見證基督徒的一貫信念,在羅馬皇帝逼害以前和之後,崇拜都是基督徒生命的中心。

2b.  舉例說明

「當新加坡在一九四二年被日本佔領後,新加坡的主教被關進獄裡。大概有十二人被關在同一個監倉。每天分配給他們的食物少得可憐,而且主要都是白飯。主教很驚奇的發覺有些在他之前被逮捕的人,早已每天留起一些飯粒  (  因為他們沒有餅  )  希望能夠以飯粒代替餅舉行聖餐崇拜。」(Richard Corrie  , Into Membership, London, n.d., p.60)

3.  舉例說明

有一個故事是關於偉大的傳道人戴德生  (Hudson Taylor)  的。他對那些感到蒙召作福音工作的年輕人,有一個接見的程序。他會問幾個問題來判斷他們是否具有作差傳侍奉的資格。對於  「你為何希望當傳教士?」 的問題,有時得到的答案是:  「基督命令我們去為萬民傳福音」 ;有的會說:  「我想告訴那些從未聽見過耶穌的人,祂會拯救他們。」 智慧地,戴德生會告訴那些熱切的應徵者,他們的理由是美好和令人欽佩的。而他會向他們灌輸他的堅強信念,那是能防止他們失敗的唯一路徑——他們被基督的大愛所充滿。除非我們被主的愛所充滿,不然我們就像彼得和其他門徒一樣,否認我們的主。

進深研究書目

J.A. Alexander,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Mark,  Classic Commentary Library, 1864, reprint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R.A. Col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edited by R.V.G. Tasker,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1).

E. Schuyler English,  Studies in the Gospel of Mark: A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of the Servant-Son of God,  (New York: Our Hope, 1943).

H.A. Ironside,  Expository Notes on the Gospel of Mark,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Inc.).

John Charles Ryle,  Expository Thoughts on the Gospel of St. Mark,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Henry Barclay Swet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Notes and Indices, 1892,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2).

Vincent Taylo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  Notes ,  and Indexes,  (London: Macmillan, 1952).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