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會歷史的見證

一. 導言

A.    歷代以來因教會所受的苦難而作的見證,其實是一種對苦難的詮釋。使徒教會多受逼迫,但是他們不被苦難打倒,反在暴風雨中顯出為主作見證的光芒,讓真正的教會在風雨中成長,故使徒教會成為歷教會之典範。

B.    殉道者的血澆灌教會,以生命見證主所說,凡跟從主耶穌的都要背十架,他們是願意作主真門徒的人。正如一首詩歌說:「十架不會重過主恩典」,走上十字架的道路才曉得主的恩典是何等真實與寶貴,未曾經歷就不知主恩是何物。

C.    黑夜的凱歌從早期教會至今,不停地唱出,餘音繞樑,歷世不輟,歷代甚多不朽的聖詩是在苦難中寫成的,如<我心靈得安寧>(It Is Well with My Soul)(作者司巴福H. Spafford 在苦境中失去孩子及財產,心中極度盼望的就是與主親近,能與主聯合,與主同受苦)。09

D.    羅馬帝國的該撒崇拜與基督教信仰水火不容,亦是教會受逼迫的導火線。猶太人寧選該撒,不要基督(約十九15)。歷世歷代,世人也是選他們的「該撒」,而將基督摒棄。

二. 從十架至君士坦丁(A.D.33-313)

A     33──主釘十架。「牧人被擊打,羊就分散」(參太廿六31)。

B     33-64──局部片段、零星散落、暫時的迫害遍處,使徒行傳記錄此時的迫害。

C     64──尼祿(54-68)大屠殺,血洗羅馬城中之基督徒,那時為主捨身流血是常見的事。

D     66-70──猶太人首次大暴亂至羅馬將軍提多血洗耶路撒冷,猶太人亡國。猶太史家約瑟夫記載,有上百萬猶太人被害,五十萬猶太人被擄至羅馬各地為奴。

E     70-85──尼祿於68年6月8 日歿,在迫害教會方面其它的羅馬帝沒有他那麼囂張,稍微收斂,故風浪暫平,但這只是另一個風暴前的寧靜。

F     85-95──豆米仙(81-96)大肆虐,迫害教會(約翰在豆米仙暴政下,被放逐至拔摩海島)。

G     95-135──「暴風信徒情」與「暴風猶太情」交替上演,以135年猶太人二次暴亂被羅馬血腥敉平。

H     135-313──皇帝哈德良執政時風暴迭起,教會在水深火熱中(參啟二10)。

I     313──君士坦丁以基督教為國教,教會從苦難中得以喘息(據說因君士坦丁見十架異象向他顯現,而得勝東方蠻族人)。

三. 從君士坦丁至宗教改革(A.D.313-1517)

A.    313-590──教會在安逸中失落了為主受苦的心,「地下教會」變成「地上教會」,教會紛紛建立,教會建築物隨處可見,真偽信徒混雜一起,稗子與麥同生長,傳福音之熱忱蕩然無存。

B.    590──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自命為教宗,教會力量愈大,教會的苦難暫歇。

C.    590-1517──這是大公教會時期(「大公」即人人可參加也),教會權力大,卻失落追求之心。教會純正真理腐化,引至宗教改革,而宗教改革家在天主教會(羅馬大公教會 Roman Catholic Church,俗稱「天主教」)勢力之迫害下,多成殉道者。

四. 從宗教改革至共產政權得勢 (A.D.1517-1917)

A     天主教的反宗教運動、又血洗教會,引起不少宗教戰爭,結果兩敗俱傷。

B     當時天主教在許多地方(如在南美的拉丁國家)的血腥行為令人髮指,他們殘害教會之手段,與該撒迫害初期教會之手腕實在難分軒輊【注1】。

C     宣教士在許多暴政下為主受苦,如1807年及1850年來中國的馬禮遜、戴德生及許多內地會等宣教士。

五. 從共產黨權力穩固至納粹黨權力興起(A.D.1917-1942)

A     1917──由十七人開始而組成的共產黨成立,與宗教勢不兩立。

B     1932-1935──德國納粹黨擴張野心,進行侵略行為,發動世界大戰,又大肆屠殺猶太人超過六百萬,神的選民苦難頻頻。

C     中國教會亦在水深火熱的日子中度過,不少領袖捨命。

六. 從二次大戰至蘇聯政權崩潰(A.D.1942-1991)

A     中國於1949年易手(「解放」之後,人無自由,傳道更無自由)。此後人民及教會經三反、五反、文革等的逼迫為歷代之冠。

B     在非洲、南美洲常傳出宣教士殉道的消息(如在羅德西亞〔Rhodesia〕狂人阿敏〔Amin〕執政下,連女宣教士也成殉道者)。

C     歐洲教會雖鮮見血腥,但教會在掙扎狀況中爬行(參《為主受苦》一書的作者)。

D     1991年12月12日聖誕日,蘇俄合眾國解體,教會復甦,信徒飢渴慕義之心甚切。

七. 歸納結論

從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中,我們得到數點教訓及提醒:

A     門徒不求脫離苦難,也不要自尋苦難。在苦難臨到時,應多求恩典及能力來面對。歷史記錄,甚少教會因迫害而放棄信仰,雖然教會是有關門,但公開叛主的則較少。

B     提摩太后書三章十二節凡說敬虔者不被惡者所容,於是苦難就成為必然的了。

C     信徒知道苦難的原因,是由於惡的存在,若神允許惡存在,總有其因。由於信徒對神的信心與盼望,所以他們在百般試練中都能喜樂。神的同在,就是喜樂的秘訣。神沒有立即除去苦難,因祂除苦難之日,也是除去惡人之日。但神仍給人機會悔改,此全是神恩之故。神愛超人之愛,神的愛是另一境界,我們少達到此境界,故甚難明白神的心意。

D     不少信徒在受苦中,保持緘默而不向神發怨言,是令人欽佩的,亦是難學的功課;這不是消極的態度,而是真正順服的見證(少有宣教士是帶著埋怨的心事奉神的)。

E     信徒在苦難中帶著痛苦的身心靈,去服事比他們更痛苦的人,有時對方甚至是他們的仇敵,此時憤恨已化為力量,仇敵已不再是仇敵了。這股力量是個強大的見證,乃因他們看透、瞭解受苦的意義與目的。他們不再成為苦難的奴役,反藉著苦難見證神的醫治──受創為的是醫治,他們成為「受創的醫治者」(The Wounded Healer)(語出自Henri Nouwen 的書名)【注2】。此點在中國教會裡,有極美好的見證,他們明白苦難的意義,我們藉著苦難的經歷去服事他人,見證神恩。

書目註明

【注1】:詳論可參J. B. Wilder, The Other Side of Rome, Zondervan, 1959 及同作者 The Shadow of Rome, Zondervan, 1960

【注2】:Henri J. M. Nouwen, The Wounded Healer, Doubleday, 1972.

回到最前一頁